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副标题

IMLIP资源

IMLIP资源

副标题

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高峰论坛策划

主题

通过本次高峰论坛,旨在向社会公众介绍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最新进展,凸显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主题。本高峰论坛拟邀请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内外领军人才,企业嘉宾及技术专家,就围绕多语种智能信息处理前言课题进行思想碰撞与深度交流。


组织

2.1 论坛主席



论坛主席:吾守尔·斯拉木


吾守尔·斯拉木,男,维吾尔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首批会士,新疆民文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主任,先后有1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多项达到中国国内首创,主持开发30多种支持多语种的新系统新软件,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



执行主席:张华平


张华平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知名汉语分词系统ICTCLAS创始人,北京市海量语言信息处理与云计算工程中心大数据搜索与挖掘实验室主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社会舆情分析论坛主席,曾先后获得2016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度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大数据智能分析》等专著4部。


2.2 论坛嘉宾


图片11.png


演讲题目:多语言信息检索的新时代


聂建云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担任计算语言应用研究实验室(RALI)主任。他长期从事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因此获得SIGIR最佳论文奖。2010年在他的跨语言信息检索的专著里对方法和问题做了系统的描述。他和他的学生也是第一批将深度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对话生成和查询推荐。迄今为止,他已经在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聂建云一直担任这个领域顶级会议的程序委员,并曾任SIGIR会议的大会主席和程序主席。他还担任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


摘要:随着多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的发展,多语言和跨语言信息检索和交互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但是语言的鸿沟依然存在,跨语言信息检索和问答的质量仍然明显低于单语。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将讨论多语言和跨语言环境所面临的没有解决的挑战,以及可能的方法。



演讲题目:语言智能与知识


赵小兵,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现任教育部、国家民委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主任,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兼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及其民族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及其民族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版)副主编等。


摘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自然语言理解和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最活跃的研究领域,本讲座主题为语言智能和语言知识构建所面临的局限、挑战及未来,并概要介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在知识库建构方面的主要工作。


图片21.png


演讲题目: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高光来,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蒙古文信息处理。主持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国家课题。在TASLP、ICASSP等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40多篇,成果获得中国CCF科学技术奖1次,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


摘要:蒙古语是一种跨境语言,除了我国,还有蒙古国和俄罗斯的两个加盟共和国在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报告人与团队主要针对蒙古语言文字形态学复杂、词汇量大、外来词多、资源稀缺等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方法,填补了蒙古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多项空白,并研发相关应用智能系统和平台,已广泛应用于宣传、出版、教育、司法和政务等多个领域。


图片31.png


演讲题目: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与哈工大进展


刘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工大计算学部主任兼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中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头雁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计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演讲题目:蒙古族语音感知和语言认知研究


于洪志,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念章”获得者。主持完成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支撑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首席专家。



演讲题目:机器翻译:从梦想到现实


王海峰,博士,现任百度首席技术官。兼任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等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国际计算语言学会ACL首位华人主席,ACL会士,ACL亚太分会创始主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等。


摘要:从七十多年前机器翻译设想提出至今,机器翻译经历了以规则、统计,以及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主要方法演进,翻译质量持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很多领域达到实用化的程度。本报告将回顾机器翻译发展历程,分享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突破性进展和产业应用,最后讨论机器翻译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图片41.png


演讲题目:多语言预训练模型技术与应用


刘群,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语音语义首席科学家,负责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原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教授、爱尔兰ADAPT中心自然语言处理主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负责人。分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是自然语言理解、语言模型、机器翻译、问答、对话等。研究成果包括汉语词语切分和词性标注系统、基于句法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篇章机器翻译、机器翻译评价方法等。承担或参与多项中国、爱尔兰和欧盟大型科研项目。在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用10000多次。培养国内外博士硕士毕业生50多人。获得过Google Research Award、ACL Best Long Paper、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摘要:预训练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同时也为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应用前景。本报告主要介绍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在多语言预训练语言模型方面的一些技术探索和应用实践,包括基于UTF-8字节的BPE编码技术、多语言预训练中的语言对齐技术、基于多语言预训练模型的复述、基于多语言预训练模型的机器翻译迁移等。



演讲题目:跨舆论场的多语言舆情态势感知


施水才,拓尔思公司(300229)创始人兼总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主要研究领域: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舆情态势感知。


图片51.png


演讲题目:用系统性创新攻克多语种智能语音语言技术难题


刘聪,科大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负责人,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讯飞负责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和多语种技术等研发工作,带领团队取得多项创新性技术和应用成果,获得多项国际评测冠军。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多次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2014年北京市和2018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荣获2018年MIT TR35 China“先锋者”、CCF杰出工程师等荣誉。


摘要:多语种智能语音语言技术是实现人机交互升级、“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关键支撑。针对其中面临的专家知识匮乏和数据资源稀缺难题,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基于科大讯飞在中文语音领域领先的技术,结合对多个语种共性特征的挖掘、以及多项语音语言技术共性算法的研究,用系统性创新的方法提升多个语种、多项技术的效果。本报告也将介绍科大讯飞多语种技术产业应用情况。

分享到:
ABUIABACGAAg6tCwgwYo1JH-0AUwggI4ggI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